满城尽是监控探头 安全还是自由?

日期 | 2019-05-22 18:12

 最新的好莱坞电影《机器的背叛》描述了这样的未来景象:大街上,房檐上,窗棂上,遍布着视频监控机器人。它们无所不在,无孔不入,跟踪、定位、偷拍,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。它们有自己的“意识”,能够根据自己的“判断”来“预防犯罪”,它们甚至拥有执法权,可以不经过司法机关而直接逮捕、屠杀公民。就这样,公民的隐私和自由在“国家安全”和“反恐”的名义下被机器悄然剥夺。


  虽然是科幻电影,但不能不说,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。在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,公民的安全和自由如何抉择,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刻问题。9.11以后,美国政府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名加强了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的力度,并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国的“天眼”网络,配合卫星系统,国家权力部门可以随时调取任何地域的即时笼-面,从而实现对每个公民精确监控。美国政府甚至准备通过对公民电话的监听法案,但在把自由视为最高价值的美国,这个计划最终流产。


  麦卡锡主义后,美国公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他们知道,自由是最高的价值,没有自由,其它价值都是不能长久的。他们可以为了自由而牺牲安全——那就是不被监控、不被监听地生活,但后果就是要面对恐怖袭击的威胁。这种对自由根深蒂固的热爱,从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:那些为了一时的安全而失去自由的人,最后不但没有自由,也没有安全。


  前段时间深圳有这样一则新闻,一个居民发现,小区的监控摄像头竟然直接对着自己的窗户,自己在屋子内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设备全部记录下来。于是他气冲冲去找管理处理论,但管理处以小区公共安全为由拒绝了他拆掉摄像头的要求。这是一起典型的公民隐私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冲突。面对这样的博弈,许多时候“公共安全”会战胜“个人隐私”,于是“个人隐私”在“公共安全”的名义下被一点点剥夺。


  在我们的价值观里,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公共利益,个人自由小于公共安全,但是,当“少数派”的权利被慢慢剥夺的时候,那些“多数派”也迟早沦为“少数派”。其实,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博弈,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哲学观。在美国这样的公民体制中,个人自由和隐私高于一切,他们认为,如果为了多数人的安全而侵犯少数人的隐私,那么多数人的“安全”最终也不会得到保障。


 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,但隐私也越来越少,自由也越来越受限制。在公司上班,被办公室的监控系统监视;坐公交车,被公交车上的监控系统监视;回到家,被小区、电梯、走廊的监控系统监视。电话可能被录音,QQ聊天可能被过滤,网络发帖被直接定位IP,除此之外,你还要留心任何角落可能出现的针孔摄像机、电话追踪定位器以及窗子上可能出现的窃听设备等。科技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,在这个最便利的时代,你也可能成为最不自由的人。


  如今,监控系统已遍布许多城市公共场所及小区,这些监控系统在维护治安和公共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但我们迟早也要面对科技发展与人的隐私、自由之间的矛盾。现在就有不少居民担心:许多单位和和小区安装的摄像头,目的是为了公共安全,但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或法规,如何保证图像不会外泄?如何保证不会侵犯个人隐私?


  在安全与自由之间,在便捷与隐私的博弈中,我们希望社会能逐渐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,让公民在享受安全的同时,为自由和隐私留一点空间。